推薦必看 視力保健知識

article image
  • 護眼知識庫
  • 視力保健
  • 醫學新知

患有視網膜剝離之後要如何治療?治療以後還會再度發生嗎?

台灣的近視人口比例太過於高而被稱做「近視王國」,近視不只會增長患有青光眼或者是白內障等的幾率,甚至於會導致視網膜剝離!眼科醫師表示,出現視網膜剝離的高風險族群,區別為50至69歲的中壯年人與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族群,假使察覺飛蚊症(浮動之黑點)的數量變多、模樣產生變化,或者視野出現閃光、變暗、扭曲變形等情形,一定要早點就診執行手術治療,避免視網膜剝離導致視力遭受影響。

 

視網膜 剝離 手術

 

使得視網膜剝離的緣故?

根據視網膜剝離的產生緣故,能將它區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病徵類型是裂孔性視網膜剝離,原因是眼球裡頭的液體從視網膜的破掉處灌入而導致剝離;第二種病徵類型是牽引性性視網膜剝離,原因是視網膜的外層組織異常增添及收縮,促成視網膜被牽引分隔開;第三種病徵類型是產生滲出性視網膜剝離,原因是眼球發炎滲漏過多液體,促成視網膜難以負荷而剝離。

 

關於視網膜剝離的治療方式

視網膜出現破損狀態的時候,只需還沒有剝離,都是能被治療的。但是相反的,只須出現剝離狀態,就務必要馬上進行雷射手術,且按照剝離的狀況不一樣,分成下列幾種不相同的治療方式。

■雷射光凝手術簡易介紹:當視網膜出現微小破損,但是還沒有剝離的時候,醫生一般會運用雷射光線燒補這幾個裂縫的邊界,這類別的雷射手術一般只需在普通門診便能進行。

■冷凍手術簡易介紹:冷凍視網膜破裂的地方,封住裂縫的邊緣,與上述的雷射光凝功效差不多,但需要執行局部麻醉。

■玻璃切除手術簡易介紹:較為嚴重的視網膜剝離發生時,可能需要做玻璃體切除術,藉此切除和視網膜連接的部份玻璃體。

 

視網膜剝離 術後

 

視網膜剝離手術的成功幾率說明

很多因素都會影響視網膜手術成功的機率,但是隨著手術技術的日新月異,近期視網膜剝離手術的成功機率約在70%至90%上下。某些病友也許會發生併發症,如,增值性玻璃體類型的視網膜病症,這個時候就必定要執行繁瑣的玻璃體切除手術以及注射可以膨脹的氣體及矽油,即可令視網膜復原。視角復原的資質與黃斑部是不是受到損害具有相當大的關聯。黃斑部是我們眼睛最敏感的區域,絕大部分的感光細胞皆會集結在這邊,故如果黃斑部遭到損傷,手術後視角就較難復原成為原來的狀態。

 

視網膜剝離手術後建議吃怎麼樣的食物

基本上,視網膜剝離手術後建議能經常吃富含葉黃素的食品,例如羽衣甘藍、南瓜、葡萄、玉米、紫甘藍、蘋果、西蘭花與綠花椰等等,這幾個飲食都是術後對眼睛很良好的食物。飲食之中外加富含葉黃素的食品,對術後回復視角有很大的優勢,它能夠協助雙眼形成養生的感光細胞,還能夠使視細胞更加養生、增添視神經的敏銳度,並且增進雙眼構造的穩定。僅有藉由飲食,令雙眼的黃斑區和視網膜的細胞復原到保健的情況,病友的眼睛才可以在術後清楚看到任何東西。

 

視網膜剝離 檢查

 

別粗心!視網膜剝離依然有可能再一次復發

縱然曾藉由視網膜雷射抑或是手術治療加以矯正,並不代表視網膜剝離不會復發!眼科醫師表明,視網膜剝離為眼科常看到的病症,還好現在醫學這麼進步,視網膜剝離只要即早發現,治療效果都相當不錯,可是病人萬萬不能以為接受過治療後,肉眼就已經完全好了,這是迷思,由於刺激性的運動同樣會使得視網膜剝離的再次發作,最嚴重的結果是沒辦法運用手術治療視網膜剝離,甚至可能要賠上失明的代價。

究竟為何視網膜剝離會再度發生?醫師澄清,某一些較劇烈性的運動,如自行車、高空彈跳、越野車、笑傲飛鷹等,易如反掌導致視網膜剝離復發,絕對不能忽略。這是由於剎那迅速晃動、碰擊、慣性力等因素,引發玻璃體在不安定的情形下,使原來的視網膜破洞再度發生裂痕,或生產出新的破洞。

 

 

 

 

 

參考資料

別錯過兒童近視控制黃金期-定期檢查視力不可少!推薦台北信義合安眼科

近視超過五 度小心視網膜剝離| Hami書城。快讀

天啊!!!視網膜剝離!!! - ღ 太陽夫人‧品嚐人生 ღ. - 痞客邦

視網膜病變眼科診所專區

收集整理台南視網膜病變眼科推薦診所!

劉眼科診所 眼科

劉眼科診所

  • 類別 ‖眼科
  • 電話 ‖06-311-7109
  • 地址 ‖台南市永康區成功里中華路142號
  • 評論分享 ‖72
  • 推薦 ‖ 4.5
晉慶眼科診所 眼科

晉慶眼科診所

  • 類別 ‖眼科
  • 電話 ‖06-291-7275
  • 地址 ‖台南市南區新興路463號
  • 評論分享 ‖19
  • 推薦 ‖ 3.5
邱眼科診所 眼科

邱眼科診所

  • 類別 ‖眼科
  • 電話 ‖06-330-0133
  • 地址 ‖台南市歸仁區許厝里中山路一段328號
  • 評論分享 ‖21
  • 推薦 ‖ 3.3